N3 Gallery“清流”回望传统 重申品格镜鉴与美学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姚亮 编辑:张瑜 2025-08-04 08:47:24
时刻新闻
—分享—
百度 与西方政党轮替制度相比,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更为广泛的参与性。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在互联网时代,舆情易发频发已成常态,且不断向基层延伸,舆情下沉趋势日渐显现。在舆情风险防控体系中,基层的短板相对突出。部分基层干部在认知上,既看不清“风险全景图”,又把不准舆情风险的演化趋势,对风险与态势等缺乏足够认识;在导向上,盲目追求“零舆情”的考核目标;在职责上,存在错位现象,将舆情风险防控视为宣传部门的工作,把自己置身于事外;在协同上,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无法及时分享数据,造成错失最佳应对时机。如何科学有效防控舆情风险正成为广大基层干部面对的一道重要“考题”,亟须从认知升维、制度迭代、技术赋能、协同攻坚四个维度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力。

认知升维: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思维转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面对舆情风险,有的基层单位往往后知后觉,缺乏对网络舆情影响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错过最佳应对时机。从“被动灭火”到“主动控温”的转变,注重在舆情风险发生前进行预防和控制,避免事态扩大。这需要基层干部摒弃“重危机处置、轻风险预防”的错误观念,将舆情风险防控从事件处置转变为风险预防。一是明确目标导向。既不能将舆情风险视为“洪水猛兽”,造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舆情焦虑”;也不能出现“舆情洁癖”,一味追求“零舆情”。二是做好风险研判,发挥研究机构、专业评估组织、舆论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在风险研判中的作用,及时找出风险的苗头和征兆,知道“风险在哪里,是什么样的风险,什么时候发生风险,表现形式是什么,发展趋势会怎样”。三是做好风险溯源,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就必须把好舆情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提高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努力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

制度迭代:从“经验导向”到“标准引领”的体系重塑。在人工智能时代,舆情风险呈现更为复杂化、隐蔽化与裂变式的传播特征,依赖传统的经验与临时应变的防控模式,易受信息滞后与认知偏差影响,难以应对舆论生态新变化。舆情风险应对从“经验导向”到“标准引领”的体系重塑,实质是从依赖个体直觉、碎片化应对的粗放模式,转向依托科学框架、量化指标的系统化治理跃迁。通过借助现代技术来构建起一套涵盖风险识别、评估、处置的全流程标准框架,推动敏感词监测、热点溯源、处置进度可视化。一是风险识别标准化。结合基层实际,构建舆情风险的“立体式预警指标体系”。在社会情绪方面,通过关注相关网络平台,及时获取敏感词、点击量、转发量、跟评量等监测指标,一旦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启动舆情预警机制,将舆情应对端口前移;在利益冲突方面,高度关注老旧小区、征地拆迁等高风险区域,基于历史信访数据对相关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在传播扩散方面,运用科学模型预测谣言传播路径,准确判断其性质、特点、演变趋势。二是处置流程标准化。制定基层舆情应急处置手册,规范信息上报、分级响应、谣言澄清等流程。在信息上报方面,需要明确上报的标准,比如什么情况下需要上报,上报的渠道和时限,以及上报的内容格式。在分级响应方面,根据舆情风险的严重程度,明确不同级别对应不同的响应措施和责任人。在谣言澄清方面,需要快速识别谣言并核实信息,通过权威渠道发布澄清内容,并监测后续影响。三是效果评估标准化。既要根据舆情热度衰减曲线、谣言澄清覆盖率等来评估舆情风险防控效果;又要根据群众满意度、重复投诉率等评估舆情风险防控的效能转化情况。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流程,系统化提升舆情风险防控能力,最大限度降低负面影响。

技术赋能:从“人工经验”到“智能研判”的管理提升。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提升基层干部的数字素养已成为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增强基层干部数智化驾驭能力,并非否定基层干部深入基层一线的重要性,而是借助现代技术来扩展治理半径,实现“有温度的数字化治理”。“云上管家”就是要求基层干部学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线上平台进行舆情监测、预警、响应和处置的能力。基层干部要摒弃传统舆情管控思维,学会运用网络思维去考虑问题,掌握网络沟通技巧,从而掌握舆情工作主动权。在舆情风险防控中,基层干部提升数智化驾驭能力需围绕技术赋能、数据驱动和实战需求展开。一是强化技术应用能力。熟练使用政务云平台等工具,掌握实时数据抓取、人工智能情感分析等基础功能,通过可视化仪表盘快速识别辖区热点问题,将“人工经验”转化为“智能研判”。二是深化数据整合。打通基层治理数据库,关联舆情数据了解民情民意,预判潜在矛盾点。同时,要建立典型案例库,收录本地高频风险事件及处置方式,辅助快速响应。三是优化人机协同。以网格员、志愿者为触角,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渠道补充机器未覆盖的“盲区信息”,形成“智能预警+人工核查”闭环;利用智慧系统实现“风险上报—任务派发—处置反馈”全流程线上管理。四是提升实战转化。定期参与云端模拟演练,学习新媒体沟通等技能,提高对舆情风险的识别精准度。

协同攻坚:从“单兵作战”到“全域联动”的生态构建。基层舆情风险防控不只是单个部门的“独唱”,更是基层各个力量的“大合唱”,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各方力量,形成部门协同、社会共治的局面。通过打破组织壁垒、整合多元主体、重构运行机制,将分散的应急响应升级为系统化治理工程,破解“数据孤岛”“职责模糊”“响应迟滞”等难题,从而实现从“点状应对”到“网状防御”的质变。一是“上”“下”联动。一方面,上级需制定整体防控目标与策略,为下级明确方向;下级围绕目标细化落实,确保防控工作有序推进。另一方面,上级建立畅通的信息汇集平台,下级及时准确上报舆情信息,上级适时反馈指导意见,从而实现从“信息孤岛”到“数据融通”的协同共治。二是“内”“外”兼顾。在“内”上优化整合力量,及时收集社情民意,确保信息上报及时准确;联合基层应急小组,强化风险线索内部关联,形成内部协同闭环。在“外”上争取力量支持,通过与其他力量的信息互通互补、共同会商研判,避免信息共享滞后导致应对失效。三是“点”“面”结合。在“点”上突破,通过培育基层舆情观察员,形成舆情观察点。在“面”上统筹,构建起政府、媒体、专家、公众参与的“舆情共治联盟”,使各个主体从“有限参与”扩展为“无限连接”,推动风险防控从分散应对向协同联防,既避免“大海捞针”式的低效防控,又防止“头痛医头”的碎片化应对,增强舆情风险防控的质效与韧性。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08-04第7版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姚亮

编辑:张瑜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舆情频道首页
暖气是什么症状 萃是什么意思 静脉石是什么意思 肝脏b超能检查出什么 补钙吃什么维生素
黄连治什么病最好 最好的假牙是什么材质 针灸是什么 水生木是什么意思 小孩咳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白带有腥味是什么原因 痰湿瘀阻是什么症状 甲状腺低回声什么意思 二甲双胍有什么副作用 胃蛋白酶原1偏低是什么意思
偏光和非偏光有什么区别 三岁属什么生肖 什么是工作性质 阑尾炎在什么位置 多吃黑芝麻有什么好处
名节是什么意思dayuxmw.com 长期口苦是什么原因hcv8jop9ns1r.cn 小鸡吃什么食物hcv9jop7ns0r.cn 年收入10万什么水平hebeidezhi.com 超五行属什么xianpinbao.com
帽缨是什么意思helloaicloud.com 香港脚是什么意思hcv8jop1ns5r.cn 水银中毒会出现什么状况hcv7jop5ns5r.cn 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imcecn.com 什么是前列腺520myf.com
二进宫是什么意思hcv9jop6ns7r.cn 女生长胡子是什么原因hcv9jop0ns8r.cn 乳头变大是什么原因hcv9jop2ns7r.cn 皮下出血小红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hcv9jop0ns7r.cn 严什么什么重hcv9jop2ns6r.cn
做梦梦到很多蛇是什么意思hcv9jop8ns2r.cn 公主是什么意思hcv8jop0ns2r.cn 闫学晶是什么军衔hcv9jop1ns8r.cn 眼睛出血是什么原因hcv9jop1ns4r.cn 肾虚什么意思hcv9jop3ns3r.cn
百度